客户端下载 登录 注册
登录
  用户登录 关闭
首页 > 最新通知

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 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创造新生产力

 (发稿时间:2020-05-29  阅读次数:1218) 【收藏】 【打印】 【关闭】

提案全文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农民工总量已达2.9亿人。有着这样庞大的生产力,每逢招工旺季许多工厂却仍然频频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出现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用工信息的不匹配:有些农民工找工作的渠道存在局限,往往只能通过线下人才市场、掌握岗位资源的包工头,或是熟人介绍获取用工信息;而同样受限于招聘渠道,工厂也往往难以及时找到符合用工要求、掌握对应技能的候选工人。一些农民工受制于与日俱增的城市生活成本,不得不仓促从事并不适合的工作,工厂也出于运营成本原因,勉强聘用了条件技能和用工需求不太相符的工人,未能充分利用好这重要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效率也有所下降。

现在,城市中的企业利用招聘平台进行招聘,职工使用招聘平台找工作已逐步普及,一些商业平台每天更新数十万个岗位信息,但有为农民工提供“绿色通道”或“专区”的则寥寥无几。面对这一现状,一些省市的政府部门已牵头为农民工建立专门的大数据库,开展了区域性的探索和尝试。例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推出了“工匠行”贵州农民工大数据平台。然而,现有的农民工大数据相关平台还存在范围不广,字段不够,积累不足等问题,尚未真正满足“大数据”的概念,在精准分析匹配方面也未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建议

一、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

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实名、数据完备的全国性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建立农民工真实信息档案,记录个人的家庭情况,就业经历、培训历史、社保、健康状况、目前就业情况等信息,并实时更新。同时发挥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农民工提供精准的岗位引导服务,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支持,实现农民工、企业、技能培训机构之间的“三重对接”:即农民工信息对接用工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对接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实习信息,形成个人特长和工作意愿、再培训和用工需求的精整匹配。有些农民工希望扎根城市,可以通过培训转为技术工人,提高劳动收入,最终转为城市居民,使农民工“提质增效”成为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新生产力;有些农民工希望更好地照顾家人,则可以匹配当地企业,回家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结合国内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的政策,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匹配,再通过深化“扶贫协作”等方式,最终目标把农民工降到1亿人以下,进一步释放我国人口红利。

二、做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教学引导和配套宣传工作。

与已形成用户习惯和配套机制的城市招聘平台不同,农民工的自身属性与大数据平台这样的信息化应用之间还有着一定的隔阂和距离。要让这一平台发挥积极作用,前期的教学引导和配套宣传工作一定要跟上,而且要花大力气去落实,让全国的相关用工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尤其是广大农民工朋友知道这个平台。平台功能的开发也要在易用性上发力,让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变成农民工会用、爱用的平台,真正服务到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使这2.9亿农民工转化为更有效率的劳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充分利用好农民工就业专项基金,低息创业贷款等扶持资金,精准落实帮扶政策。

目前,各省市都推出过一些促进农民工就业、鼓励创业的扶持基金,但仍需加大帮扶力度,并对现有的政策作出进一步的细化,将扶持资金精准落实。针对参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当地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在给到资金补助、创业培训、低息贷款的同时,还要协调业务、生产资源,协助降低风险,平稳过渡创业关键期;对于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聘用返乡农民工的当地企业,也可以落实相关政策,评选岗位上的先进个人,评选优秀示范培训基地和优秀示范企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激励,形成示范案例开展统一学习。

 

政策解读

配套服务